「真正的料理不只是烹飪風格,或者技術與風味的獨特組合,而是文化的根基,決定在地人的生活方式。」———丹·巴柏《第三餐盤》
農地生活的啟蒙
我無法忘記第一次品嚐從土裡拔起的蔬菜,雖然葉子上還沾著些許泥土,依然可以嚐出新鮮蔬菜的甘甜以及充滿水份的爽口感。我辭掉工作回老家幫忙種種植有機蔬菜的同時,步調緩慢卻辛勞的務農時光讓我有契機思考食物這件事情,能夠動手種植食物確實是一件辛苦卻充滿感激的過程。即便平常就有爬山或是接觸鄉間田野的習慣,不過等到實際接觸到土壤才會發覺自己其實離大自然真的非常的遙遠。
從那時候開始我就試著使用一些當季蔬菜,找一本喜歡的食譜做起料理。我喜歡西方的飲食烹調方式,比較少負擔,加上西方最近掀起一股「從農場到餐桌」、「吃食物、不要太多、蔬食為主」、「不要吃任何不會腐壞的東西」等等的飲食熱潮,雖然家中的飲食習慣依然是中式的家常菜為主,但是這些飲食觀念卻成了我的指標。
中西文化飲食的衝突
很快地我家的餐桌上發生了文化衝突的事情,不論是四季豆生菜沙拉或是手作美乃滋佐芹菜,甚至是烤牛排都與我們東方人的主食「白米飯」似乎有一種格格不入的感覺。東方人的飲食文化與西方人的飲食文化畢竟還是有所不同。我將白飯換作從麵包店買來的麵包或是自己依照食譜製作的麵包來搭配食用,可是我發現搭配台式的甜麵包或是軟式歐包總是充滿違和感,包餡料的紅豆麵包或是柔軟的牛奶吐司就不必說了,就連無油無糖的長棍麵包(Baguette)搭配主餐食用依然會有不太適合的感覺。長棍麵包比較像是輕食類的麵包,口感上不太像正餐食用的麵包。
發現酸麵包(Sourdough)
我翻閱了一些有關飲食的書籍,發現國外當作主食的麵包是利用野生酵母發酵製作而成的麵包居多,那是一種嚐起來會有發酵的乳酸味、體積龐大、扎實有咬勁,風味十足、麵包心充滿孔洞,卻非常有飽足感的麵包,通常有著陳年皮革顏色的堅硬外殼,他們稱作Sourdough。
Sourdough在中文稱作酸麵包或是酸種麵包,這種麵包並不是最新款,也不是當前流行的麵包,反而是歷史最悠久的麵包之一,早在埃及文化中就可以看到它的蹤影。除了斷斷續續地過著務農生活,另一方面,一有時間我就翻閱著有關飲食文化、食譜以及製作麵包的書籍,了解麵包(食物,主食)其實是與土地、文化有著強烈深厚的關聯性。我開始尋找傳統古老的麵包製作方法,購買了一包又一包的麵粉,一不留神我已經進入麵包的製作規律之中。
留言